欢迎您访问九三学社江苏委员会网站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关于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学前教育权益的建议

发布时间:2020-05-22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是我省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区域均衡发展与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是服务我省城镇化发展战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

江苏外来务工人员数量多,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我省出台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保障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升学、考试的权利,并免除了其义务教育阶段的借读费、学杂费和书本费。但是这些政策举措未覆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前教育问题。

一、政府管理“真空”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徘徊在社会保障之外

目前,省级层面尚未出台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的政策。全省并未统一的行政管理模式,表现为从“政府不管”逐步趋向“管理边缘化”的趋势;明显呈现出多元化与差异性并存的特点。主要状况为:一是政府尚未明确由哪一个行政管理机构来统一管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学前教育,也尚未在全省范围内出台强有力的管理政策和治理方案。二是就各个城市而言,所出台的相关教育政策大多数是原则性的,鼓励其所辖区县分别开展符合区域特点、区情实际的多样化治理模式。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的治理出现了以下特征:学前教育机构名称表述不一、治理模式多样、管理主体多元、管理体制不顺、行政管理以管控管治为主等。

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未能享受均等的学前教育机会和资源

(一)教育起点不公平。入公立园“难”、入民办园“贵”。调查显示,当前公办幼儿园数量不足,只能满足本市户籍居民子女入园,而民办幼儿园多以盈利为目的,导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要么成为入公立园难、入民办园贵的流动儿童,要么成为返乡入园的留守儿童。

(二)教育过程不公平。1.幼儿园条件差,有的无专用场地、无许可证,存在安全隐患。调查表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园以私人开办的民办幼儿园为主,这些幼儿园大部分办园时间较短,且多位于城中村内,户外游戏场地有限、游戏设施匮乏,大多数幼儿园教室兼具活动、吃饭、睡觉等多种功能,幼儿园卫生条件、外部防护措施较差,幼儿健康与安全都不能得到保障。2.幼儿园师资力量薄弱,学历低、教龄短、工作量大、流动性强。调查显示,民办幼儿园的教师学历基本是专科及以下,过半数教师教龄为一年以下,但大多不具备幼儿教师资格证。教师工作量大,不少幼儿园还存在一个教师包一个班级的教育方式,教育、保育由一人全天候承担。此外,教师获得职后培训的机会很少,上升空间不大,工资整体不高,工作成就感低,致使教师流动性强,不利于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教育评价不公平。依靠成人的评价是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突出特点。有外来务工子女入园的幼儿园,存在着受关注程度低、参与教学过程少、教师评价不恰当等教育不公平现象。在幼儿园教育管理制度、教师教育行为规范等问题上,仍有待改进。

为保障我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权益,按照习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为全国发展探路”的要求,对我省外来务工子女学前教育工作,我们建议:

一、明确政府主导责任,加强对幼儿园的投入与治理

加强宏观规划,统一管理,出台行之有效的战略性政策和举措,保障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与当地户籍幼儿同等的入学待遇。实现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从“精英优配”向“弱势补偿”转变。进一步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有效利用民间资本,积极引导、扶持、培育更多优质的看护点和民办幼儿园。建立公平高效的财政投入体制,按照接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幼儿数量拨付相应的财政补贴,使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同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二、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加强教师交流和培训

着力在幼儿园内生动力上做文章,促进相关幼儿园或看护点坚持公益性,使幼儿园办学更为规范。优化幼儿园园长或管理者的年龄结构和业务水准,增强办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管理质量。拓展民办园幼儿教师在收入待遇、业务培训、职称晋升空间,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社会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增强其稳定性和事业心。

三、多方协同配合,共同构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关爱体系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大社会舆论宣传;发展支持社会组织,做好家庭呵护和配合工作。鼓励和支持高校、社会公益组织等团体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前教育。通过入户陪伴等多种形式,为3-6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心理陪护;为民办园、乡村园的非编制教师提供职业培训;通过开展亲子教育讲座、入户宣讲等活动,为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普及科学的保教知识,切实解决我省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前教育的后顾之忧。